中国土特产论坛BBS| 广告热线:027-85302667 | 设为首页 |

             
山东历史文化名人

网址:中国特产网

进入论坛
来源:中国土特产114
转播到腾讯微博 转播到腾讯微博

       伏羲,华胥之子,是东夷部落首领,华夏始祖,鸟族,图腾为龙,风姓。伏羲女娲在汉画像石中是:人首蛇身交尾。龙与蛇在甲骨文中形近,证明龙即蛇。据古本《淮南子?地形训》、《楚辞?天河》:华即日,太阳也。太昊便是驻阳神的代表,雷泽之成纪,”古生于鲁西南,今考实生于泰山南麓泗水和新泰交界的华村水库及华胥山和贺庄水库一带。华村水库周围有东西南北四个华村,其东毗领着华胥山,即今之黄山寨;其东南便是贺庄水库,即古雷泽处,又名服泽。华胥山一带原有华胥国,汉置华县,因山而名。这一带便是原始华族的的聚居区,不为华族的发祥地,正与当今考古研究新志晨相共鸣。伏羲氏一直活动在汶泗流域的沂蒙山区。王献堂在《火黄氏族文化考》中言:“伏羲发源祖地,证以现存地名、山泽名,殆即今之泗水一带。”后来,沿汶泗水挺进中原,都于陈,葬于陈,称太昊陵。但今邹城市西微山湖东岸有太昊庙和墓,更为可信。其后裔曾在泗水流域建风姓部落,首领风后,传黄帝曾向他问道,聘为三公。其故城遗址在今泗水城北故县村。《左传?僖公二十一年》载,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均是太昊之裔。任国,即虞、夏时的有仍国,故城址在今济宁市任城区南“亢父之险”北口,是东夷族西进中原的必经之路;宿地在今平宿城镇,后挝今江苏宿迁县;须句居天汶河三角洲,今东平老湖镇须昌;颛臾,故址在今平邑东固城村及颛臾村。

       黄帝 黄帝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一位伟大的部落首领。黄帝姓公孙,因长于姬水,又姓姬。曾居于轩辕之丘(今河南新郑县轩辕丘),取名轩辕。祖籍有熊氏,乃号有熊。又因崇尚土德,而土又呈黄色,故称黄帝。黄帝生于山东寿丘,逝于河南荆山,葬于陕西桥山。黄帝以他首先统一中华民族的伟绩而载入史册。他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创造文字,始制衣冠,建造舟车,发明指南车,定算数,制音律,创医学等,是开创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先祖。寿丘据记载为黄帝的出生地。《史记帝王世纪》记载:“黄帝生于寿丘”。《路史》记载,“寿丘在曲阜东北六里”。《史记》记载:“舜作什器于寿丘”,均指此地。宋朝时宋真宗为纪念轩辕黄帝生在寿丘,曾把曲阜县改为仙源县,并在寿丘建立景灵宫。1991年挖掘了当年的两幢巨碑,修成后碑高约18米,重约300吨。碑额浮雕六条盘龙。碑下赑屭昂首向天,十分罕见。

       蚩尤 蚩尤是汉民族三大种族群之一东夷部落的首领,率部族长期生活在以泰山为中心的黄淮流域。他禀性刚烈,骁勇善战,且知天时,得民心,通天道,文治武功兼备。  
       蚩尤与黄帝、炎帝同是华夏民族的始祖,在当时,其部族就已率先进入了以家耕为主的定居生活,并且掌握了冶铜技术。<<世本.作篇>>中有:“蚩尤以金作兵器”之说。<<管子>>中亦有“葛卢之山,发而出水,金从之,蚩尤受而制之以剑、销、矛……”。红铜的出现也为后来青铜文化的蓬勃发展奠定基础。后蚩尤与炎帝部落发生冲突,击败炎帝。炎帝南迁遇黄帝部落再次被击败,后组成部族联盟,在涿鹿之野与蚩尤部族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大战。《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蚩尤九战九胜,但最后一战失败被杀。早在秦汉之前,蚩尤一直被尊奉为“兵主”、“战神”,受到人们的大礼祭祀。<<史记>>中就有刘邦“祠黄帝,祭蚩尤于沛庭”的记载。但由于受“胜者王候败者寇”的观念的影响。蚩蚩尤在一些史书中被描绘成“不用帝命”、“类鬼似妖”的暴虐之徒。

       舜帝,传说中的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中国历史传说中的古帝王(五帝)之一。传称号有虞氏,姓姚,名重华,字都君,谥日“舜”。因国名“虞”,故又称虞舜。舜帝为中华民族始祖——五帝之一,系秦末前14位圣人之一,约生卒于原始社会末期。《汉书·古今人表》对舜帝的标准称谓是"帝舜有虞氏"。  
       传说舜目有双瞳而取名重华,相传为尧之后的古帝王,中国历史上的先贤,是禅让制的代表,以受尧的“禅让”而称王于天下,建都蒲坂,其国号为“虞”,故称“虞舜”。舜以孝闻天下,中华二十四孝,舜列第一。虞舜待继母以孝,待弟以仁,儒家视为理想人物,是仁孝的典范。依儒家所列世系,虞舜即位于公元前2255年,在位48年(前2255—前2208)。相传虞舜执政时,天下太平,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舜深受孔子、孟子等儒家开山大师的推崇,成为我国古代明君、贤臣、孝子的典型。《孟子》谓舜为“东夷之人”,今人徐北文先生考其为济南人。舜经四岳推举,受尧的命令摄政,并娶了尧的女儿娥皇、女英。尧去世后,舜受禅继位,选拔22位官吏治理民事, 又确立了治水有功的大禹为王位继承人。据《史记》记载,尧让位于舜,践帝位39年。史载舜耕于历山,据徐北文先生考证,舜所耕历山为济南历山,即今日济南之千佛山。千佛山现有舜祠,千佛山南有舜所祭祀的岱宗,北为趵突泉边的娥皇、女英祠,又有祀尧、舜、禹的三圣宫。  
       舜是孝的化身。他幼年丧母,父亲顽劣,后母愚昧,弟象凶傲,但是舜能和他们和谐相处。父母弟三人"皆欲杀舜,舜顺适不失子道。"尽管三人都想杀掉舜,但舜孝顺适从一点也不违背做儿子的道义。因"孝感天地",舜得以被四岳举荐尧位。尧嫁二女娥皇女英观其内,遣九男与之相处察其外。父母和弟弟还是设法谋害他。舜凭大智大勇,逃脱了"井廪之难",但仍不失子道,以德报怨,维护了家庭的团结。
       舜是德的化身。他曾耕于历山,把肥沃的土地记给他人;渔于雷泽,把经营好了的渔场让给他人。他带动河滨制陶的工匠和在寿丘生物学工匠精心制作,不粗制滥造。在经商时亦以诚相待,不使假,不欺行霸市。正因为他谦恭礼让、与人方便、诚信待人的社会道德,人们都愿与之相处,以致"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所成都"。  
       舜是贤的化身。尧禅位于舜。舜执政后,以德感人,德泽众生。舜"齐七政",定五年巡狩之制;辟四门,明通四方耳目;命十二牧论帝德,行厚德,远佞人;广开言路,倾听民众呼声而立诽谤之木(今演变为华表)。他推行以和为贵的方略,以德感化三苗,使他们弃恶从善。舜自强不息,大力刷新政治。初创国家雏形,开创了政治清明、千邦合和的太平盛世。舜为禹十三年一日根治水患,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精神所感动,而"预荐禹于天",禅位给与之有钉父之怨的鲧子禹,这是"天下为公"致高精神境界的体现,传为千古佳话。舜不顾高龄,"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或是鸣条)",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享年110岁。娥皇女英千里寻夫,挥泪竹斑,谱写下了千古不朽的爱情绝唱。
       少昊,东夷族的英雄,图腾为鸟,赢姓,都于曲阜,今少昊陵存。 《史记?五帝本纪》:“少昊青阳氏降居江水。”《尸子?仁意》:“少昊金天氏,邑于穷桑。”青阳氏即黄帝之子玄嚣,江水即古渎之一的沂水;穷桑在鲁北泗水之阳,是黄帝氏族的发祥地,是当时泰山周围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后羿 后羿,又称「夷羿」,相传是夏王朝东夷族有穷氏的首领,善于射箭。当时夏王「启」的儿子「太康」耽于游乐田猎,不理政事,被后羿所逐。太康死后,后羿立太康之弟仲康为夏王,实权操纵于后羿之手。但后羿只顾四出打猎,后来被亲信「寒浞」所杀。神话传说「后羿」是「嫦娥」的丈夫。后羿在的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烧得草木,庄稼枯焦,后羿为了救百姓,一连射下九个太阳,从此地上气候适宜,万物得以生长。他又射杀猛兽毒蛇,为民除害。民间因而奉他为「箭神」。

       汤山东东夷首领,任用贤人伊尹作助手,先后灭掉夏的同盟者,并抓住夏桀众叛亲离的机会,立即率军伐桀,前1550年灭掉夏,建立商朝。商的领土比夏朝多了原东夷居住区鲁西南和豫东北。开创了六百年的商汤王朝.

       姜尚 周代齐国的始祖,军事家、政治家。姜姓,吕氏,名望。西周初年辅佐武王灭商有功,俗称“姜太公”。兵书《六韬》,相传是他的著作。

       管仲(?~前645)名夷吾,字仲,颍上(颍水之滨)人。春秋初期政治家,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今传《管子》一书,系后人依托之作。

       晏婴(?~前550)字平仲,夷维(今山东高密)人。春秋时期政治家、思想家。传世《晏子春秋》一书,系战国时人搜集有关他的言行编辑而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后世统治者尊为“至圣先师”。先世为宋国贵族。  
       孔子少“贫且贱”,及长,曾任“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事。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聚徒讲学,从事政治活动。年五十,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后又曾周游宋、卫、陈、蔡、齐、楚等国,自称“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终为见用。孔子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删修鲁史官所记《春秋》,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孔子先后有三千人弟子,其中著名者七十二人(贤人)。  
       孔子思想以“仁”核心,以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论点,提倡“忠恕”之道,又以为推行“仁政”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对于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采取存疑态度,以为“未知生,焉知事鬼”,“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孔子的思想影响中国两千多年,在世界上也享有极高的知名度,被评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审议设立了世界范围的孔子奖,以奖励那些在文化教育上做出突出贡献者。  
       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首创私人讲学风气,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孔子以《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作为教材,并把“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作为弟子修习的主要方向。孔子的教育思想至今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联合国和几十个国家把孔子生日作为教师节,以纪念孔子对教育的杰出贡献。
       政治上,孔子针对春秋时期频繁上演的君臣对立等血腥权力交替现象,提出“正名”主张,以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但不主张愚忠愚孝。还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观点。  
       孔子还是一名音乐家,一生酷爱歌唱。他很重视音乐的教育作用,把音乐作为教育课程之一,列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的第二位。收集3000多首民间歌谣,整理成《诗》、《礼》、《乐》三集,其中305篇诗,都能合乐弦歌。孔子的音乐思想对其后世乃至今日都有很大影响。现存琴曲《龟山操》、《将归操》、《获麟操》、《猗兰操》被认为是孔子所作。  
       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大。现存《论语》一书,记载有孔子与门人的问答,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颜回:(前521~前481年)春秋末鲁国人。字子渊,亦颜渊, 孔子最得意弟子。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颜子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他13岁从学于孔子,勤奋好学,品德高尚,德行出众,安贫乐道,谦恭慎独,言行如一,被后人誉为仁德君子的典范。孔子对他十分欣赏,称赞他:“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二过”,“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因为他勤奋好学而得到孔子思想的真谛,人们称赞他“优入圣域”,并把他推崇为贫而好学的典范。历代皇帝也不断赐以殊荣:唐太宗尊他为“先师”,唐玄宗封他为“兖国公”,元文宗又加封他为“兖国复圣公”。从此,颜子便被尊为“四圣之一”——“复圣”,祭祀他的庙被称为“复圣庙”。  据记载,颜子卒于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享年40岁,卒在孔子前)。祭颜是在颜子卒后第二年,孔子和弟子们在他的故居祭祀。从此,颜子后裔在此以宅建祠,后经唐、宋、元、明、清各代的重修和扩建为庙。随着孔子地位的不断提高,祭颜也随之成为历代统治者一项隆重的祭典。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东巡来鲁(曲阜)以颜子配享祭祀孔子;汉明帝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以太牢式祭祀颜子。乾隆皇帝11次到曲阜9次祭孔,每次都以颜子为配祭。

       曾子 (前505~前432)春秋末年鲁国人。名参,字子舆,被尊称为曾子。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著称。齐国欲聘之为卿,他因在家孝敬父母,辞而不就。曾提出“慎终(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追远(虐诚地追念祖先),民德归厚”的主张。又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即“: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曾子在其思想主体上秉承孔子之志,但在局部上亦有所变革。与孔子注重个人外在德业相比,曾子更为关注个体内在人格的完美。与此相应,在以宏观角度对现实社会进行批判,从总体方向上规划建构社会方面,却不及孔、孟突出。  
       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曾子为“郕伯”。宋大中宋大中符二年(1009)加封“郕侯”(一作瑕丘候)。元至顺初年,加封为“郕国宗圣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宗圣”。在山东嘉祥县南建有曾子庙。二十四孝记载了曾子啮指痛心的佳话:曾子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孟珂 (约前372——前289年),即孟子。今山东邹县人。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被称为“亚圣

       晏婴(?~前500) 春秋时期政治家、思想家。字仲,谥平,世称晏平仲。东莱夷维(今高密)人。前556年继父晏弱为卿,景公时出任相国。历事灵公、庄公、景公三君。参政50余年。以节俭力行重于齐。针对当时齐国的弊政,劝景公悉心纳谏,礼贤下士,省刑薄敛,改革政治。能言善辩,常出使各国,不辱使命。宋代人评论说:"晏子事灵、庄、景皆庸君,功业不足道,使晏子而得君如管仲之于桓公,其所成就,当与郑子产比耳。"他继承和发展了古代朴素辩证法思想。传世《晏子春秋》一书,系战国时人搜集有关他的言行编辑而成。相传其食邑在今齐河晏城镇。位于淄博临淄区齐国故都宫城以北3里许的晏婴冢,系后人修筑的纪念性墓葬。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人。著名思想家和文学家,道家的代表人物。有《庄子》一书传世。

       荀子(约前313~前230)名况。赵国人,一生在山东地区活动,今苍山兰陵镇东南有荀子墓。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著有《荀子》一书。

左丘明(公元前556~公元前451) 姓丘名明。鲁国人。为炎帝后裔,左丘明博览天文、地理、文学、历史等大量古籍,学识渊博。任鲁国左史官,在任时尽职尽责,德才兼备,为时人所崇拜。孔子曾说:“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明耻之”。左丘亦编修国史,日夜操劳,历时30余年,一部纵贯200余年、18万余字的《春秋左氏传》定稿。其历史、文学、科技、军事价值不可估量,为历代史学家和文人所推崇。他还撰写了历史名著《国语》,与《春秋左氏传》成为珠联璧合的历史文化巨著。647(唐贞观二十一年)李世民封左丘明为“经师”,墓前建石坊。1530年(明嘉靖九年)明世宗封左丘明为“先儒”。1642年(明崇祯十五年)朱由俭封左丘明为“先贤”。

       荣子,名期,字昌伯,春秋鲁国成人,与孔子同时代人,但比孔子长,是一位高士,史载荣子一游好学,心胸坦荡,旷怡超悦,不慕名利,善鼓琴,解韵律。是我国最早的音乐家之一。《列子天瑞》有这样一个有趣的记载:孔子游泰山,见荣启期行乎成之野,鹿裘带索,鼓琴而歌,问曰:“先生所以乐何也?”对曰“吾乐甚多,天生万物,惟人为贵,吾午为人是一乐也;人中男女有别,男尊女卑,吾又得为男,是二乐也;人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吾今行年九十矣,是三乐也。贫者士之常也,死者人之终也,处常待终,常何忧哉!”孔子曰:“善乎,能自宽者也”。

鲁班 (约公元前507年——前444年),姓公输,名般,是春秋末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土木建筑工匠和发明家。被后人尊为“匠师之祖”。

       伯乐(约公元前680年-前610年),原名孙阳,春秋中期郜国(今山东省成武县)人。在秦国富国强兵中,作为相马立下汗马功劳,得到秦穆公信赖,被封为“伯乐将军”。伯乐后来将毕生经验总结写成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相马学著作——《伯乐相马经》。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军事的需要,马的作用已十分凸显。当时人们已将马分为六类,即种马(繁殖用)、戎马(军用)、齐马(仪仗用)、道马(驿用)、田马(狩猎用)、驽马(杂役用),养马、相马遂成为一门重要学问。孙阳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选择了相马作为自己终生不渝的事业。孙阳从事相马这一职业时,还没有相马学的经验著作可资借鉴,只能靠比较摸索、深思探究去发现规律。孙阳学习相马非常勤奋,《吕氏春秋·精通》说:“孙阳学相马,所见无非马者,诚乎马也。”  
       少有大志的孙阳,认识到在地面狭小的郜国难以有所作为,就离开了故土。历经诸国,最后西出潼关,到达秦国,成为秦穆公之臣。当时秦国经济发展以畜牧业为主,多养马。特别是为了对抗北方牧人剽悍的骑士,秦人组建了自己的骑兵,故对养育马匹、选择良马非常重视。 孙阳在秦国富国强兵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并以其卓著成绩得到秦穆公信赖,被秦穆公封为“伯乐将军”,随后以监军少宰之职随军征战南北。伯乐在工作中尽职尽责,在做好相马、荐马工作外,还为秦国举荐了九方皋这样的能人贤士,传为历史佳话。  
       伯乐经过多年的实践、长期的潜心研究,取得丰富的相马经验后,进行了系统的总结整理。他搜求资料,反复推敲,终于写成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相马学著作——《伯乐相马经》。书中有图有文,图文并茂。《伯乐相马经》长期被相马者奉为经典,在隋唐时代影响较大。后虽失传,但蛛丝马迹在诸多有关文献中仍隐隐可见:《新唐书·艺文志》载有《伯乐相马经》一卷;唐中叶张鷟写的《朝野佥载》、明人张鼎思著《琅琊代醉编·伯乐子》和杨升庵著《艺林伐山》中均有大致相同的记载。

 

       齐桓公(?~公元前643),春秋初期齐国国君,军事统帅。姜姓,名小白。开创春秋五霸之首。

       孙武 字长卿。齐国人。春秋末期军事家。其著作《孙子兵法》,是我国杰出的兵书。

       左丘明 鲁国人。春秋末期史学家。相传曾著《左传》,又传《国语》亦出其手。

       墨子  中国古代思想家、墨家创始人。名翟,春秋末战国初鲁国人。墨子出身低贱,一生中除著书立说和教授门徒外,还参加过一些政治活动。他曾仕于宋,为大夫,又到过卫、齐、楚、越诸国。楚惠王时,公输般作攻战之具,打算为楚攻宋。墨子闻讯,行走十昼夜,到楚加以阻止。楚惠王晚年,墨子曾向惠王上书。他和楚贵族鲁阳文君相友善。目前所知墨子事迹仅此。墨子有著作传世。《汉书·艺文志》著录《墨子》有七十一篇,后亡佚十八篇,故今本《墨子》仅五十三篇。其中较能代表墨子学说和思想者有《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等。其余大都为墨家后学所作。其中《经》、《经说》和《大取》、《小取》,均属名辩之作,以讨论人的认识论和逻辑学等问题为主,可能成书于战国晚期,故为集名辩大成之作,是今天研究战国名辩之学的重要材料(见《墨经》)。《备城门》、《杂守》等十一篇,主要讲城守之术,应为兵家作品,也是墨家善守御的一种见证。还有如《亲士》、《修身》、《所染》,前人多疑非墨家所作。《淮南子》说,墨家曾“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墨家和儒家都以《诗》、《书》为经典,但儒家尊周,墨家尊夏,两家不但在学术渊源上不尽相同,而且长期以来一直互不相容。儒家辟墨,墨家非儒。墨自儒出的说法是靠不住的。  
       据《墨子》可知,墨子的学说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兼爱非攻。所谓兼爱是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天下人不相爱所致。②天志明鬼。宣扬天命鬼神的迷信思想是墨学的一大特点。墨子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它不仅决定自然界星辰、四时、寒暑等的运动变化,还对人世的政治起支配作用。因“天之爱民之厚”,君主若违天意就要受天之罚,反之,则会得天之赏。对于鬼神,墨子不仅坚信其有,而且认为它们对于人间君主或贵族也会赏善罚暴。③尚同尚贤。尚同是要求百姓上同于天子。墨子认为,国君是国中贤者,百姓应以君上之是非为是非。他还认为上面了解下情也很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赏善罚暴。尚贤是要求君上能尚贤使能,即任用贤者而废抑不肖者。墨子把尚贤看得很重,以为是政事之本。他特别反对君主用骨肉之亲,对于贤者则不拘出身,提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主张。④节用。节用是墨家非常强调的一种观点,他们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尤其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俗。认为君主、贵族都应象古代大禹一样,过着极为俭朴的生活,而且要求墨徒在这方面也能身体力行。
       墨家在战国是一重要学派,和儒家一道被称为显学,其徒属遍天下。墨子弟子中较有名者有禽滑釐、县子硕、公尚过、随巢子、胡非子等。《韩非子》说墨子死后,墨家分裂为相里氏、相夫氏、邓陵氏三派。墨徒受到不少君主的信用和看重,“后学显荣于天下者不可胜数”。当时人称活动于齐、鲁、宋等地的墨徒为东方之墨者,称活动于楚、越者为南方之墨者。墨徒进入到秦国者也不少,从惠文王时起,若干墨者受到秦的礼遇和信任。今《墨子》中的《号令门》篇即出于秦国墨徒之手,表明墨徒在秦国具有较大的势力。 墨徒对自己要求较严,《庄子》说他们“以绳墨自纠,备世之急”。特别在生活奉养上提倡“以自苦为极”的牺牲精神,从而形成了墨徒与别家所不同的一种独特形象。墨徒之间还组成纪律严格的组织,以精于墨理者为首领,号曰“钜子”。“钜子”死则另传他人。墨徒以钜子为圣人,“钜子”权力很大,可依墨家之法处置犯了过错的墨徒。《淮南子》说“钜子”可以指挥其徒属“赴火蹈刃,死不旋踵”。楚悼王死后,阳城君等贵族反对吴起而失败,墨家“钜子”孟胜效忠于阳城君,其徒属八十三人都和他一道死难。从西汉开始,墨学不再为世所重,故很少有人为《墨子》作注释,仅西晋鲁胜曾为《经》、《经说》作注。宋郑樵说《墨子》还有乐舌注,不过鲁、乐之书都未流传下来。清代学者因治经而兼及诸子,于是卢文弨、孙星衍、毕沅等又都为《墨子》作校注。清末孙诒让《墨子闲诂》为各种墨注中之最佳者

       司马穰苴,本姓田,名穰苴,临淄人,是继姜尚之后一位承上启下的著名军事家,曾率齐军击退晋、燕入侵之军,因功被封为大司马,世称司马穰苴。后因齐景公听信谗言,田穰苴被罢黜,未几抑郁发病而死。由于年代久远,其事迹流传不多,但其军事著作《司马穰苴兵法》却影响巨大,司马迁赞曰:“闳廓深远,虽三代征伐,未能竟其义。” 两千多年来,《司马法》一直为谈兵者所重视,如班固、马融、郑玄、曹操、杜预、杜佑、杜牧等人,都曾引用过《司马法》中的文字。汉武帝“置尚武之官,以《司马法》选任秩比博士”,可见西汉初《司马法》即成为朝廷选拔人才的必考科目。到了宋代更不用说了,在《武经七书》中,《司马法》位列第三,成为兵家的必读书。后来《司马法》竟辗转流传到了国外。日本天明七年(1787)正式刊刻了《司马法治要》;法国刊行法文版《司马法》,并认为《司马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国际法典”。 “古者,以仁为本、以义治之谓正。正不获意,则权;权出于战,不出于中人。是故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

       孙膑 (前378——前301年左右),今山东阳谷县人。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著有《孙膑兵法》一书

       扁鹊 姓秦,名越人。齐国渤海卢(今山东长清)人。战国时医学家

       吴起(?~前381)卫国左氏(今山东定陶西)人。战国时军事家。现存《吴子》六篇

       东方朔 (前154——前93),西汉大文学家。今山东陵县人

       孔融(153~208),东汉文学家。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灵帝时,辟司徒杨赐府。中平初(185),举高第,为侍御史,与中丞不合,托病辞归。后辟司空府为僚属,拜中军候,迁虎贲中郎将。献帝初平元年(190),因忤董卓,转为议郎,出至黄巾军最盛的青州北海郡为相。兴平二年(195),刘备表荐他领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袁绍之子袁谭攻青州,孔融只身出奔,妻子被俘。曹操迁献帝都许昌,征孔融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在许昌,不满曹操雄诈,多所乖忤,被奏免官。后复拜太中大夫,退居闲职,好士待客,座上客满,奖掖推荐,声望甚高。终为曹操所忌,枉状构罪,下狱弃市。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蜀汉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著作有《出师表》《隆重对》《诸葛亮集》等。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琅琊临沂人。东晋大书法家,被誉为“书圣”。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王羲之第七子。东晋书法家,存世墨迹有行书《鸭头丸贴》,小楷刻本有《十三行》。

       王叔和 名熙,高平(今山东邹城一带)人。魏晋间医学家。编有《脉经》10卷。

       刘勰(约465~约532)字彦和,原籍东莞莒县(今属山东)。南朝梁文学理论批评家。著有《文心雕龙》五十篇

       贾思勰 益都(治在今寿光)人。北魏农学家。著有农学名著《齐民要术》。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祖籍琅琊临沂(今临沂市)。唐大臣、著名书法家。传世名作甚多,有《多宝塔碑》《颜氏家庙碑》《祭侄稿》等。

       李清照(约1084~1151)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章丘)人。南宋女词人。《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均已散佚。后人辑有《漱玉词》。今人辑有《李清照集》。

       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宋徽宗时为宫廷画家。清明上河图作者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词人。著有《稼轩词》。

       戚继光 (1528——1587),明朝著名军事家,抗倭名将,沿海入侵倭寇闻风丧胆,创竹竿战法。今山东蓬莱人

       孔尚任 (1648——1718),孔子64代孙,今山东曲阜人。昆曲名剧《桃花扇》即他所为。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人。清文学家。著有《聊斋志异》等。

       李清照(约1084~1151)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章丘)人。南宋女词人。《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均已散佚。后人辑有《漱玉词》。今人辑有《李清照集》。

       王祯 字伯善,山东东平人。元代农学家及活版印刷术的改进者。有《农书》传世,是中国古代四大农书之一。

       戚继光(1528~1588)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山东登州(今蓬莱)人。明抗倭名将、军事家。著有《纪效新书》《练兵实纪》《止止堂集》。

       刘勰(约465~约532)字彦和,原籍东莞莒县(今属山东)。南朝梁文学理论批评家。著有《文心雕龙》五十篇。

       仓公(约前205~?)姓淳于,名意,齐临淄人。汉初医学家,首创医案(病历)。

       汜胜之 汜水(今曹县)人。西汉农学家。撰有农学著作《汜胜之书》。

       王弼(226~249)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城一带)人。三国魏玄学家,好谈儒道,辞才逸辩,开魏晋玄学清谈之风。著作有《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老子指略》,对中国古典哲学影响甚远。

       刘墉(1719-1805) 清前期大臣兼书法家。字崇如,号石庵,诸城人。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刘统勋之子。乾隆十六年(1751)进士,改翰林庶吉士,3年后授翰林编修。迁詹事府右春坊右中允,升翰林侍讲。任广西乡试正考官。寻提督安徽学政,调江苏。二十七年(1762),授山西太原府知府。秩满,擢冀宁道参政。历江宁府(今南京市)知府、江西盐驿道参政、陕西按察使。四十一年(1776),擢内阁学士,任南书房行走。明年,提督江苏学政,升吏部右侍郎。迁湖南巡抚。莅任年余,勘修城垣,革除陋习,抚恤灾民,筹采峒硝,颇有治绩。升都察院左都御史,署吏部尚书。继任工部尚书。四十八年(1783),由署直隶总督调吏部尚书。明年,兼署兵部尚书,又授协办大学士。嘉庆二(1797),升体仁阁大学士。死后赠太子太保,入祀贤良祠,谥"文清"。外娴政术,内通掌故,博通经史,长于古文考辨。曾三次兼署国子监,数任乡试、会试正考官。先后任四库馆、玉牒馆副总裁,三通馆、会典馆正总裁。又筹办过编撰《西域图志》和《日下旧闻考》。能诗赋,擅题跋。尤长于书法,其书貌丰骨劲,味厚神藏,有"棉里裹针"之妙。与翁方纲、梁同书、王文治齐名,为当时四大书法家之一。

       祢衡 (173~198) 汉末辞赋家。字正平。平原般(今山东临邑)人。少有才辩,性格刚毅傲慢,好侮慢权贵。因拒绝曹操召见,操怀忿,因其有才名,不欲杀之,罚作鼓史,祢衡则当众裸身击鼓,反辱曹操。曹操怒,欲借人手杀之,因遣送与荆州牧刘表。仍不合,又被刘表转送与江夏太守黄祖。后因冒犯黄祖,终被杀。

       王粲(177 - 217)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西南)人。少年便负才名,深得著名诗人蔡邕的赏识。17岁因避战乱,到荆州依附刘表,历15年未受重用。刘表死,归依曹操,被任命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转迁军谋祭酒,官至魏国侍中。建安二十一年(216)随军征吴,翌年于途中病故。

       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宋徽宗时为宫廷画家。清明上河图作者

 
 
 风景名胜